大会报告
学会2017年会大会报告人及题目

 

  张锦秋
    教授级高级建筑师,1936年10月生于四川成都。1954—1960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1961—1966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历史和理论研究生,师从梁思成、莫宗江教授。1966年至今在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从事建筑设计,现任院总建筑师。四十多年来,她的设计思想始终坚持探索建筑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其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并注重将规划、建筑、园林融为一体,多项获国家级金、银、铜奖。鉴于张锦秋的学术贡献,1991年获首批“中国工程建设设计大师”称号、1994年被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2001年获首届“梁思成建筑奖”。2004年获西安市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2010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获2010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2015年获国际编号为210232小行星命名为“张锦秋星”。

                                   传统建筑的空间艺术 
                 ——传统空间意识与空间美

    此讲简要阐述了建筑空间艺术是中国优秀建筑传统遗产的精华所在。从“天人合一”、“虚实相生”、“时空一体”、“情景交融”四个方面,论证了传统空间意识和空间美不仅存在于建筑领域,实际上渗透于中国广大的城乡和风景园林之中。深入研究领会传统的空间意识有助于把握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和风景园林的创作思想和方法,服务于当代。

 

  孟兆祯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首届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现任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风景园林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人民政府园林绿化顾问组组长,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名誉理事长,北京园林学会名誉理事长,清华大学及北方工业大学客座教授,深圳媚道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设计院首席规划设计师。长期从事园林艺术、园林设计、园林工程、园冶例释等课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继承中国传统园林理论方面有独到的见解与成就。全面精辟的对明代名著《园冶》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剖析。其代表性专著——《园衍》,代表性风景园林设计作品——深圳市仙湖风景植物园设计。

     时宜得致 古式何裁

   ——创新扎根于中国园林传统特色中

   《园冶》主张与时俱进,“时宜得致,古式何裁。” 不忘初心是传统特色,继续前进是传承、创新传统。世园博中之园中园要将园林在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文化艺术效益和中国特色、地方风格、乡情融为一体,为民谋福祉。

    应某地方人民之约,对某地方园作了创新摸索。立意主题“ 天香华梦 ”,当地有简称,“桂”提升为天香;天香纳入中国梦,联系世界梦,世界大同。中华以诗言志,诗意化象。中国园林艺术特色景面文心。诗画藉文言志,山水以形媚道。

 

  

 

 

朱子瑜

   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中规院城市设计分院院长,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总设计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城市设计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一直从事城市规划设计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先后主持过包括我国直辖市、省会城市、经济特区和国外城市在内的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设计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等项目数十项,项目涉及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中央商务区、商业中心区、行政中心、交通枢纽地区、城市旧城区、城市滨水区、历史街区保护、新城和开发区等城市规划设计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等领域,获各类建设部优秀规划设计奖十余项。参与我国城乡规划编制办法、注册规划师教材、城市规划设计资料集、城市年度报告和国外城市设计著作等的研究、编辑和翻译工作。2008年汶川地震后,代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现场负责北川新县城灾后重建规划设计和建设指导工作。目前,参与我国住建部《城市设计管理办法》与《城市设计技术管理基本规定》编写工作。

                       城镇化发展中美好环境塑造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并勾画出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到本世纪中叶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城市作为这五大目标的集中承载和体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意义。特别是首次提出的美丽强国,对于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又有了新的要求。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特征的梳理,剖析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和变化,包括环境需求、游憩需求、文化需求等,结合中规院近年来的规划实践,提出城镇化发展中塑造美好环境的三个维度。

    1、通过魅力景观区建设,实现区域发展再平衡,在国家层面保护生态环境,彰显国土大美;

    2、构建城镇群绿色空间体系,建设宜居城市;

    3、弘扬传统的山水文化塑造城市特色,增强文化自信。

 

 

 

  王树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副校长,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长期致力于中国城市规划传统的继承与创新研究和规划设计实践,先后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住建部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省级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2项;专著《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历史图典》(18卷)荣获“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

                           重拾中国城市规划的风景营造传统 
     中国具有优秀的城市规划传统,这是构建中国特色城市规划理论体系的历史根基。发掘、继承和弘扬中国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是一项十分紧迫的学术任务。本报告旨在揭示中国城市规划风景营造传统的学术地位,呼吁在现代城市规划中重拾风景营造的中国传统。报告基于人居环境科学视角,从中国城市规划的风景意识、城市风景的空间层次、风景与人文空间营造、城市风景维护、地方风景传统等方面,阐释中国城市规划风景营造传统的内涵与现代意义,并尝试探讨中国城市规划风景营造传统的现代传承方式,以期为当前城市规划提供借鉴。

 

 

 

  包满珠
    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教授,长期从事园林植物资源及育种研究,先后主持国家863、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学基金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80多篇,其中在国际主流刊物(SCI)发表论文80多篇,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十多项,湖北省审定花卉品种十多个,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主持人),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参加人)。

                          中国原产园林植物资源在园林中的应用

                   ——问题的症结及对策 

   对中国原产园林植物种质资源进行了简要回顾,并对其特色及应用前景进行了评价。对目前国内园林中乡土植物资源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近些年来对本土植物应用的认识有明显提升,也相继开展了一些工作,开发了一些本土资源并在园林中得到应用。但对本土资源的利用还远远不够,许多优良资源仍未得到重视。问题的关键在于目前有经济实力的企业主要精力放在工程建设上,对研发与创新关注不够,中国园林企业的核心创新能力建设还需大力加强;许多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了相关工作,但由于知识产权保护及研究创新回馈体系不够健全,使其产业化进程受到限制。在风景园林大发展的今天,真正实现我国原产植物资源产业化并将其应用到园林中,需要政府、企业及科研院所的通力合作。

 

  杨锐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兼理论和历史专业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高等学校风景园林学科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1989年、1991年、1995年先后获得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工学硕士(城市规划)和工学博士(风景园林)学位。博士学位论文《建立完善中国国家公园和保护区体系理论与实践研究》获得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一等奖。1997年-1998年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研究院访问学者。作为首席专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国家公园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作为专家组组长起草了《国家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十一五专项规划》;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2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泰山、黄山、九寨沟、五台山、梅里雪山、镜泊湖、五大连池、北京市风景名胜区体系等重要实践项目。其中梅里雪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获得2012年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第一届优秀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一等奖。在国家公园、自然遗产保护和风景园林教育领域影响广泛。

                                     一级学科呼唤怎样的风景园林学理论? 

   进入21世纪以来,风景园林的实践领域不断扩展,尤其在中国,近年来生态修复、雨洪管理、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城市设计、乡建、绿道等“新”的风景园林形态和现象层出不穷、目不暇给。2011年,“风景园林学”成功跻身一级学科,2012年“风景园林”成为本科目录内专业。“风景园林学”教育实践和规划设计实践远远走在风景园林理论研究的前面。一级学科和目不暇给的实践需求呼唤怎样的风景园林学理论?

 

 

 

  吴芝瑛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杭州市西湖水域管理处副主任,在城市水环境研究、治理、保护与管理上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近十年来主持实施了国家“十一五”、“十二五”水专项---西湖课题的七项示范工程,成效之显著在国家水专项中位列前茅。主持实施的“杭州西湖长桥溪水生态修复项目”更为突出,获 2012年联合国人居署“(迪拜)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

                                     严格保护   科技引领   励精图治 
                   多措并举全方位修复杭州西湖的水生态

    上世纪80年代始,杭州市实施了多项西湖水环境治理计划,如环湖截污、底泥疏浚、搬迁工厂等,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西湖水质。进入新世纪我们严格遵照 “保护第一、生态优先,传承历史、突出文化,以民为本、还湖于民,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实施了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和国家水专项西湖课题的示范工程,如今西湖水体年均透明度达到85厘米,比80年初提高了50厘米;不计总氮,已达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西湖作为G20杭州峰会主会客厅,惊艳了世界。

 

 

 
  杨鹏飞
     风景园林硕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城乡规划师。现任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风景园林设计中心总工程师,长期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及城乡规划工作。

                       陕西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生态专题研究 

   通过调查分析陕西省域生态现状及生态承载力,研究陕西省生态环境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生态发展战略、目标,划定生态红线并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为陕西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持。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电话: 010-88082568转8022、8065  传真:010-58933918  联系人:蔡玉(13801161347)张映晓(13910606862)

联系邮箱:chsia2015@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