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会介绍学会活动国际交往行业信息会员之家编辑出版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世界园林年会通知  
首页->学会活动->学会工作
学会成功举办第一期三顷园沙龙——境
日期:01/20/2015        浏览次数:3329    

    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主办,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论与历史专业委员会和北京林业大学国家级园林教学示范中心共同承办的第一期三顷园沙龙,于2015年1月6日在北京林业大学国家级园林教学示范中心“三顷园”成功举办。三顷园沙龙旨在提供一个长期交流的平台和纽带,创造一个无学科边界,无成见的交流机会。第一期沙龙讨论主题为“境”。本期沙龙邀请了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主任卢风教授、中央美院雕塑系公共艺术工作室艺术家张兆宏、《中国园林》杂志主编王绍增先生、清华大学景观学系系主任杨锐教授、《中国园林》常务副主编金荷仙、清华大学景观学系副教授邬东璠、北方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傅凡、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李溪老师、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院长刘尧等来自哲学、艺术、风景园林学、建筑学等多个学科背景的学者、实践前沿从业人员、博士生和硕士生等共23人参加。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秘书长杨忠全也出席了本次活动。卢风教授、张兆宏老师、王绍增先生、杨锐教授等四位主讲分别从哲学、艺术学、风景园林学等学科角度,介绍了各自学科中对境的相关研究,以及个人对境的认知和理解,引发与会人员的热烈讨论。讨论涉及中西哲学的差别、境和境学的时代意义等等。以下为主讲发言内容的简介。

    

    张兆宏:今天谈谈自己对境的理解。《说文解字》中“境”的解释是“疆”,实际上是一个物理的空间和属性。今天我们讨论的重点不仅是这个物理属性,而应该是“境界”或者“意境”。在我理解,做任何事情,时间和空间都是不可分的。如果“境”是空间,那么“意”是否就是时间的意思。中国古代的意是怀古的意思。怀古也就是站在此时此刻想到过去的事情,从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怀古的情绪。所以我理解,意是一个时间概念,境是一个空间概念。无论是风景园林、建筑还是雕塑,都是希望通过一个物理性的实体或者空间,去创造一个“意”。我所从事的公共空间中的公共艺术,其中公共空间就可以叫做境。但是我所从事的境和古代的意境可能有所区别。这个时代是快速的时代。当在快速的时代,需要符合现代人快餐文化的时候,我的工作可能是最大限度的去掉“意”,回到具体的东西,让人们可以快速读懂我的作品。

    当然今天,可能我们还是沉静下来,去思考意境。这一点体现了中西方的巨大差异。西方美术史可以划分为古典、现代主义和当代三个时代,尽管西方体系已经越来越偏离写真,这个过程西方似乎在学习中国,但是与中国的意和境始终是两回事。西方讲求每一个细节都要能解释,这在中国古代的诗是不可想象的。

    卢风:简单谈谈我的看法。“境”这个主题比较朦胧,在现代社会中使用也比较多,比如生态学中的生境,环境科学中的环境。在当代哲学中有一流派为语境学派,语境的英文是context。哲学领域中的语境或语境论包含着对现代性的独断理性主义的批判。独断理性主义认为真理是在一个统一的逻辑体系里面不断积累的。而语境学认为,所谓的真理是多元的,不是唯一的。我们判定一个命题的真假乃至是否有意义,都只能在一个特定的语境中,而不是在一个绝对的体系中去判定。这是哲学中语境论的基本框架。

    关于中西艺术的差别。西方即使是最抽象的艺术都是可以用语言解释的。而中国古代艺术,至少其中达到极高境界的艺术表达是用语言难以诠释的。这也说明了中西文化很大的不同。就从哲学的角度,中西哲学很大的区别,我概括为西方思想(包括古代哲学和古代科学)一直是追求外向超越,中方是追求内在超越。这里的超越是指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西方尽最大可能地向外用力,改造环境,制造物品,创造财富,用工具机器减轻劳动,来改变我的生活,激励人们永无止境的追求身外之物。中国哲学主流鼓励内向超越,向内用力,通过“修身养性”来追求好的生活,追求外在财富是次要的。在中国哲学中的境界不是外在的东西,是标注了一个人整体的生存状态和生存能力,是与个人生命须臾不可移的,是生命内在的东西。内在超越强调使得生命有意义,有充实感,自我变得高贵的途径不是追求外在的东西。这样理解,很好的生活环境也不一定我们今天追求的到处是高铁的环境。

    王绍增:“境”应该是能够将中国风景园林文化集合起来,变成超越现在世界上主流文化——景观文化的一个概念。景观和境比起来一浅一深。我们深刻的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不单是关心景观这个客体的东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从艺术角度,我觉得最能重新站到世界领先地位的大概就是风景园林了。一说到园林,我们就能感觉到我们园林文化的深厚。我们有着很好的条件,也有着很多的工程。我们应该抓住现在风景园林建设的热潮,拿出中国自己的东西。境的提出引发了我的思考,我们是否能有一个境学?今天,我初步拟了一个境学的提纲。境学是研究境的特性、作用和意义的学说。境的概念可能有三个:第一个,围绕主体并有与主体互动的有明显特征的多维空间;第二个,境是主体之外的能够与主体发生互动的存在;第三个定义偏重科学,即境是主体之外一切能与主体发生关系的物体的集合。具体的概念定义仍有待进一步研讨。这里强调的互动是指境可以作用于主体,至少可以被主体感知;而主体可以对境加以改造。广义的境学泛指一切包括了主体的空间和物质,可以囊括整个宇宙。狭义的境学是指地球上人居住的环境。下面说说狭义的境和境学。我将境分为了三大类:人境(人为的境)、然境或天然境(完全由物质属性决定的境)、交境(人境与然境的交集)。从自然保护区到人类的城市各种地表形态,自然的属性越来越弱。此外,我也在思考境学在整个人类知识中处于什么地位。目前的分类体系是历史形成的,不是一个分类体系。我重新梳理了一下学科分类系统。参考生物学的门、纲、目、科、属、种,将人类知识分为“物门”“人门”“交门”三大门,物门包括“数”“理”“生”三纲,人门包括“医”“思”“社”三纲,交门包括“工”“农”“境”。这样看,境就是九纲之一。

    杨锐:我从2008年的时候,开始了对境的思考。王先生的生境,吴良镛先生的地景对我很有启发,所以有了地境的想法。我认为风景园林学的核心是境其地——提高土地的品质。地境是一个串联,将文化、美学、哲学层面的意境,生物科学中的生境,环境中的环境串起来,并落在土地上,所以提出了所谓的“境其地”。对于究竟是否有境学,我认为如果持续研究下去可能有境学,而风景园林学是境学其中的一部分,也就是我认为的地境。对于境的分类,目前最好的是《华严经》,也就是法相唯识宗中关于境的分类:性境、独影境和带质境。性境就是我们所说的实境,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触到的、闻到的物境。独影境已经有意识的分别。带质境基本上就是一个错觉。但是这个分类基本还是对心的分类,如果加入第四类——质境就比较全了。也就是将境分为:性境、独影境、带质境和质境。地境是质境中的一种。

    另外,我也在思考风景园林的教学如何开展。风景园林学涉及主观、客观,内容庞杂。而风景园林没有建立一个自己的概念体系和逻辑架构,还不能说是现代学科。根据我的实践经验,我认为在境其地——提到土地品质的过程中,有8个层面的要素:“道”“德”“理”“术”“用”“制”“象”“意”。道是思想层面的,德是伦理学和价值方面的,理是科学层面的,术是工程技术层面的,用是功能和用途层面的。制是机制,包括生态机制、人工机制、政治机制、经济机制等等。制是非常重要的,制是驱动力,是意和象背后的动力,目前缺乏对这方面的研究。

    总结一下,境其地的核心有两点。第一,风景园林的核心使命就是境其地,也就是从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提升土地的品质。第二个,境其地过程有八个要素:“道”“德”“理”“术”“用”“制”“象”“意”。

    

学会活动
栏目导航
最新动态 
通  知 
学术活动 
设计竞赛 
表彰评优 
科学研究 
专业展览 
学会工作 
外 事 
评 奖 
主办: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地址:三里河路13号建筑文化中心C座6001室    
电话:010-88082568 传真:010-58933918          
电子信箱:chsla@vip.sina.com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71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