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会介绍学会活动国际交往行业信息会员之家编辑出版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世界园林年会通知  
首页->人居环境->人居环境奖
江西省第一期移民建镇项目——2001
获奖时间:2001年
项目名称:江西省——第一期移民建镇项目
申报单位:江西省移民建镇工作指挥部
报送单位:江西省移民建镇工作指挥部
联系 人:齐红
联系电话:0791—6223994(兼传真)
项目概况:1998年夏季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江西省灾情严重。在抗洪抢险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刻,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根治水患、灾后重建的“32字”方针,江西省沿长江鄱阳湖地区迅速开始史无前例的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工程。两年多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关怀下,通过滨湖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移民群众的共同努力,第一期工程已顺利完成,取得了丰硕成果,平、退圩堤234座,移民11.5万户,共搬迁旧村镇1259个,建成新集镇37个,中心村150个,基层村856个,近47万人告别了世代饱受的水患之苦,为滨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居住环境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方面树立了新的典范。
项目背景
鄱阳湖地区地处江西省北部,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由于地势低洼,湖区居民世代深受水患之害,生活十分困苦,加之湖区血吸虫病盛行,生活环境较恶劣。特别是1998年的洪水灾害造成大片农田受淹,上百万间房屋倒塌,许多人无家可归,栖身在圩堤上的救灾棚里,生产不能自给,生活不能自救,儿童难以就学,医疗缺乏保障。
项目实施过程
确定项目重点。江西省第一期一移民建镇任务占长江中下游四省(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总量的49.4%。为把这项利国利民的大事办好,省政府确定了项目的实施重点,即:平毁阻碍长江行洪和鄱阳湖蓄洪的圩堤,将长期住在圩堤内低洼处的居民迁往高处,集中建设一批新村镇,改善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确定移民对象。根据国家下达的计划,将平、退圩堤内居住在相对湖口水位(吴淞高程)22米以下(1998年最高洪水水位为22.58米)的居民列为移民范围,并确定了移民对象的分户原则。各地据实将移民对象落实到户。江西省先后抽调80多名干部组成15支工作组,深入基层进行抽样核查,确保移民对象人数准确无误。
选择移民建镇点。所有移民建镇点必须选择在相对湖口水位(吴淞高程)23米以上,或者同河段20年一遇洪水水位以上的高地建房。选址既与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又有利于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多建集镇、中心村,靠近水源,确保交通、供电、通讯。
精心组织规划设计。按照“无规划不准建设,无设计不准施工”的原则,着重抓好新建村镇规划的编制审批工作。先后邀请国内30多家规划设计单位的812名技术人员深入灾区,帮助各地编制灾后重建村镇规划。
全力组织移民建房。一是在选址布点及规划确定后,采取“以地换地、统一调剂、适当补偿、提倡友谊”的形式迅速组织征地;二是尽快将宅基地落实到户,一般地段由移民户随机选择;三是千方百计调动移民建房积极性,及时发放补助资金;四是严把质量关,抽调近千名质监员常驻各移民建镇点监督检查,保证建房质量。
搞好基础设施建设。精心组织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主攻水、电、路配套建设以及学校、医院、敬老院等设施,搞好绿化美化。省有关部门从资金、技术、政策上对移民建镇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了大力扶持。
组织拆旧还基。采取强力措施,坚决拆除所有旧住房,对已整体搬迁村庄内的旧宅基地,动员组织移民复垦或还河退湖。
多方筹措资金,强化资金管理。通过“国家补助一点,社会捐赠一点,农户自筹一点,亲戚支援一点,银行借贷一点,税费减免一点,以地生财一点”等多渠道筹措资金,国家一期补助资金17.3亿元,占总投资的50%以上。省政府专门成立了江西省移民建镇工作监督小组,定期对资金进行专项检查,从而杜绝了违法违纪行为。
解决移民生计问题。妥善安置移民外迁,有的动员进入小城镇,从事二、三产业;有的分配责任田和山地,继续从事农业;有的改变耕作制度,发展避洪农业;有的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水产业等。通过采取行政、经济等手段,引导移民尽快脱贫致富。
项目成效
通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第一期移民建镇11.5万户的移民建房全部盖至一层以上并搬迁入住,旧房已基本拆除。各地的移民建镇工作均通过了省组织的验收考评。
第一期移民项目共投入资金30.7亿元,新建住宅1295万平方米,移民家家户户均实现了电通、水通、路通、邮通,人均道路27,7平方米,人均绿地2.5平方米,不少移民还新建了沼气,改善了卫生条件,达到了节能、环保、生态效益的统一。通过项目的建设,移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善,实现了规划设计的新跨越,基础设施的新跨越,设供货环境的新跨越。

来源:中国人居环境奖办公室
人居环境
栏目导航
人居资讯 
人居环境奖 
主办: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地址:三里河路13号建筑文化中心C座6001室    
电话:010-88082568 传真:010-58933918          
电子信箱:chsla@vip.sina.com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71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