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
|
|
形态特征:
|
根
根由3部分组成:根颈、块根、须根。根颈头(区别于“根茎”,根颈是根,根茎是茎)是根的最上部,颜色较深,着生有芽;块根由根颈下方生出,肉质,粗壮,呈纺锤形或长柱形,粗0.6~3.5厘米,外表浅黄褐色或灰紫色,内部白色,富有营养,块根一般不直接生芽,断裂后却可萌生较小的新芽,因此秋季收集5厘米以上的断根也可繁殖;须根主要从块根上生出,是吸收水分和养料的主要器官,并可逐渐演化成块根。芍药的根按外观形状不同,一般又可分为三型:粗根型、坡根型、匀根型。粗根型,根较稀疏,粗大直伸;坡根型,根向四周伸展,粗细不匀;匀根型,根条疏密适宜,粗细均匀等。根可入药。
芽
丛生在根颈上,肉质,冬季在地下越冬,春初随气温上升,萌芽出土,初生时水红色至浅紫红色,也有黄色的,长出地面后,颜色加深,一般成为深紫红色,外有鳞片保护。芍药的芽为混合芽,既发育成生殖器官——花,又形成营养器官——茎和叶。萌芽前,芽长为2.5~4厘米。芽生出地面之后的颜色与形态也因品种不同会有所差异,颜色从深紫红色到黄褐色不等,芽形则可分为3型:即短圆型、竹笋型、笔尖型。短圆型,芽体较短,端部钝圆形;竹笋型,芽体较长,端部急尖,呈竹笋状;笔尖型,芽体较长,端部渐尖,状如毛笔的笔尖。芍药发芽是最壮观的场面之一,因为它体现了生命的萌发与活力,因此具有价高的欣赏价值。
茎
由根部簇生,高约50~110厘米,草本,茎基部圆柱形,上端多棱角,有的扭曲,有的直伸,向阳部分多呈紫红晕。
叶
下部的二回三出羽状复叶,即叶的末端由3片小叶组成一束叶,两侧又各有一束叶,两侧的每一束叶通常情况下由4片小叶组成,中部的复叶,末端的3片小叶不变,两侧的小叶片数开始减少,由原先的4片逐渐减为3片、2片或1片,甚至消失,当消失时,末端只有3片小叶构成,这时叫做三回羽状复叶,上方的叶片是单叶。叶长20~24厘米,小叶有椭圆形、狭卵形、被针形等,叶端长而尖,全缘微波,叶缘密生白色骨质细齿,叶面有黄绿色、绿色和深绿色等,叶背多粉绿色,有毛或无毛。芍药的叶也具有观赏价值,“红灯烁烁绿盘龙”中“绿盘龙”就是对叶的赞美,因此也可作为观叶植物。
花蕾
形状有圆桃、平圆桃、扁圆桃、尖圆桃、长圆桃、尖桃、歪尖桃、长尖桃、扁桃等数种。外轮萼片5枚,叶状披针形,绿色,从下到上依次减小;内萼片3枚(不包括变种),绿色或黄绿色,有时夹有黄白条纹或紫红条纹,倒卵形、宽卵形、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
花
一般独开在茎的顶端或近顶端叶腋处,也有一些稀有品种,竟是2花或3花并出的。原种花白色,花径8~11厘米,花瓣5~13枚,倒卵形,雄蕊多数,花丝黄色,花盘浅杯状,包裹心皮基部,顶端钝圆,心皮3~5枚无毛或有毛,顶具喙;园艺品种花色丰富,有白、粉、红、紫、黄、绿、黑和复色等,花径10~30厘米,花瓣可达上百枚,有的品种甚至有880枚,花型多变。花期5~6月,果期8月。
果实
蓇葖果,呈纺锤形、椭圆形、瓶形等,光滑,或有细茸毛,有小突尖。2~8枚离生,由单心皮构成,子房1室,内含种子5~7粒。
种子
黑色或黑褐色,种子大型,呈圆形、长圆形或尖圆形。 |
生长习性:
|
喜光照充足,也稍耐阴。喜暖和气候,耐寒,在我国北方地区均可露地栽培。夏宜凉爽环境,颇耐热,宜稍湿润环境,也耐干旱,积涝,积水会导致烂根。要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碱性砂质壤土或壤土。盐碱地和低洼地不宜种植。忌连作。花期5~6月。 |
园林用途: |
芍药花大色艳,芳香四溢。耐粗放治理,是重要的宿根花卉。与山石相配,相得益彰,点缀庭院,富丽生辉。芍药专类园常与牡丹园相结合,开花时节,万紫千红,争奇斗艳,蔚为壮观。也宜用于花坛、花境、花台等。 |
繁殖培育: |
以分株繁殖为主,也可播种繁殖。分株于8月下旬至9月下旬进行,春季分株易造成植物体内水分、养分失调,导致植株衰弱或死亡。分株时,掘起根丛,阴干1~2天后,再沿缝隙顺势掰开。每6~10年分株一次。
种子成熟后应立即播种若不能及时播种,可用湿沙暂时贮藏。秋播当年生根,翌春发芽出土。幼苗生长缓慢,第3年仅有个别植株开花;4~5年普遍开花。
栽植前施足基肥,反复深耕整平。栽植适期为8月下旬至9月上旬。株行距85cm×85cm,每年追肥3次。花肥,春天解冻后施用;芽肥,于花后追施,以保证花芽分化;冬肥,在土地封冻前,结合灌冻水施入。
以土壤湿润偏干为宜,花前必须充分灌水。早春萌芽前结合花肥浇透水一次。11月中、下旬浇冻水一次。病虫害主要有叶斑病、褐斑病、锈病、蛴螬等。 |
|
|
|